课程思政:艺术院校专业设计课程的重要实践内容

发布日期:2022-10-12 17:07:52

艺术类院校作为培养艺术类人才的主力军,具有加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同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具有较大的差别,传统的课程思政已经体现不了艺术院校的特色,同时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这对于学生来讲较为不利,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探索,将课程思政与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融合进行有效的探索,准确把握课程思政与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方式,将艺术类院校的教学特色充分挖掘,将其与课程思政的特色进行结合,对实践教学的形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一、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

(一)课程思政需要结合实践

课程思政作为一项较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促进课程思政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大部分的艺术类院校都开始逐渐在学校开展思政教育课程,但是由于学校过于追求效果,未打好根基,因此得到的效果也并不理想。在进行教学时间的过程当中,思政教师由于忙于活动而导致在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标准。例如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学仅仅存在于课堂展示就会将比赛放在第一位,当成了唯一的目的,但是在课堂上,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从而达到课程思政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课程思政需要加强教师能力

课程思政和教师能力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加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就需要对教师能力进行提升。新时代对于教师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全面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和能力,能够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教导,这是提升课程思政的关键步骤。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师的专业性能够使得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提升,同时也会加快课程思政的进步。因此对于艺术类院校而言,如何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这一步对于高校月教师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重视日常的课堂教学,抓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问题,积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这才是课程思政教学的真正目的。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加强个人师风师德的建设,将自身的优点融入到教学当中,从而达到知识上的准确传授,与学生进行具有深度的、思想上的交流。

二、艺术院校与课程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精神世界也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充斥着利益的世界上,会出现大量的错误观念和腐朽的思想,逐渐开始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不断地侵蚀,尤其是大学生们,更容易受到这种不好思想的侵蚀,课程思政是大学生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的三观具有良好的塑造和引导作用,将艺术类专业与课程思政进行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也可以加快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理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融入自身的思考和相关事件,这种融合式的教育方式能够为学生的课业增添一丝趣味性,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目前为止,我国高校的传统思政教育主要依赖于课堂上进行传播,传统的思政课堂一般以枯燥的知识点为主,内容较为单一和枯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枯燥,不能完全顾及学生的感受,容易出现单方面的信息灌输,无法发现学生的自我学习欲望。长期以来就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度,同样对教师而言,也会降低自身的成就感和进行教学的动力,这对于两者来讲都有一定的危害性。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思政教学课堂的教师队伍问题极其重要。高校的思政教师的数量远远达不到一个标准的指标,在教学过程当中缺乏对现如今思政背景下的理解与研究。

此外,我国高校对于思政内容的教学较为单一,艺术类高校也不除外。目前来讲,思政教育和艺术类专业的开发融合程度较浅,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来讲,吸引力不够,这使得课程思政在大学生当中的影响力不够,无法引导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高校对于课程思政的设置主要集中在核心理论方面的学习,并没有针对其中心进行深入的探索。思政教育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有关大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在提升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关注上也是一大难题,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缺乏一定的认知,在无形当中便会对思政知识进行一定的弱化,这就代表学校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时,需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根据具体情况对症下药,才可以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思政与艺术类专业的合作,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能够对双方进行互补和进步,促进艺术类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循环。因此在面对当下的思政教育情况时,需要对课程思政教育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调查,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发展模式。

三、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现状与问题

(一)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网络世界充满了更多未知的东西,学生极其容易受到网络世界的影响,艺术专业的学生一般思维较为活跃,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点,创造能力较强,但是对于思政专业也会存在兴趣度不高等问题。对于政治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不够强,同时只注重于艺术专业相关技能方面的培养,忽视了课程思政的相关建设。我国主张综合的素质教育理念,一大部分的艺术院校为了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对思政的教育力度进行针对性加强。

(二)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问题

绝大部分艺术类院校由于受到了就业压力等影响,忽视了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只注重于艺术专业课程技能的培养,这是较为片面的。此外,思政专业教师的思想观念相对来讲较为落后,不能跟随时代的步伐进行进步,无法对更有深度的教学研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工作。此外思政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一,思政课堂的有效性就得到了一定的质疑,这对于学生的素质提升来讲,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学生所接收到的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课程思政与艺术院校的衔接需要进行加强。课程思政和艺术专业需要进行较好的衔接,但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因素,课程思政和艺术专业的分歧依旧存在,这种情况在艺术类院校当中较为常见,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变。当下,课程思政的教育不到位。艺术类专业的课程也并未根据课本来进行适当的挖掘,这就导致课程思政理论和艺术类专业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会导致专业课的授课时间和授课内容产生变化,由于课程思政教学相对来讲较为枯燥无聊,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对于思政专业教学的排斥心理。专业课教师与课程思政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的借鉴和学习,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学习,达到两者的相互融合。

第三,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使得课程思政教育出现阻力。艺术类高校在与课程思政进行融合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一部分问题。首先,领导不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对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没有完整的理解,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者理解不正确,没有完善的领导机制和具体的推动者,因此无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组织实施网络。其次,监督力度较弱。课程思政的改革需要在强有力的监督体制下进行,需要确保教师能够树立起较为正确的课程思政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当中融合恰当的课程思政改革的相关内容。因此高校需要进行有效监督,确保课程思政和艺术类专业的成功融合。再次,考核机制的不完善。我国的课程思政融合依旧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部分艺术类高校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考核机制。一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了相关机制,但依旧存在部分问题,教师的考核与评价一般来讲较为片面,考评机制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等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后,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实施效果。最后,需要落实有效的激励方式。部分高校暂未将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行落实,未将教师的个人考核与课程思政考核进行较好的结合,从而导致教学缺乏一定的动力来对课程思政进行深入研究。总的来讲,卡成思政建设的监督需要各方面的融合和各个环节的设计,从而将其进行贯彻与落实。

四、艺术院校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有效途径

根据艺术类院校教学的特点,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增强课程思政意识。要想推进艺术类院校与课程思政的建设,拥有课程思政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高校应该树立教师们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增加教师对于教书育人的情怀,推动教师们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建设。首先,教师应该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任务,艺术类院校的教师应该将培养新中国的人才作为己任,努力增强自身的崇高信仰,将其融入到课程思政的教学当中来。

其次,艺术类院校的领导应该具有思政意识。领导的重视能够使得课程思政进行更好的实施,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有着巨大的影响,艺术类院校的领导应该深入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做好学生的课程思政指导工作,在校内营造一个良好的课程思政的学习氛围,从而推动课程思政和艺术专业的完美融合。最后,专业教师应该增强自身教书育人的情怀。在进行专业授课时,教师需要了解自身的不足,从根本上知道自己的缺点并根据此来进行改进与进步。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需要兼顾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教师需要平衡这两者的关系。

全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艺术类院校与思政课程的运行,其中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在课程思政的运行过程当中,需要全员进行参与,各部门之间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承担相应的义务。如果仅有一部分的人参与其中,课程思政的融合效果一定得不到较好的效果。首先,艺术类院校的校党委需要做好顶层的设计工作,确保课程思政的改进,组织机构进行落实,形成良好的课程思政的工作氛围。其次,课堂思政教师需要做好相关的思政方面的引导。课程思政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给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并且将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与此同时,课程思政教师需要对本校的教学特色和教学理念进行深入了解,根据学校的教学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因材施教,使用艺术专业的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专业知识进行结合,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奠定基础。最后,学生的评价与反馈。学生是进行课程思政的实施对象,因此他们的反馈与评价至关重要。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当中,学校应该给予学生较多的自主权和反馈通道,对学生的反映提出针对性宣传和示范。学生的评价能够不断推动课程思政的融合,能够加快课程思政与艺术教学的融合进程。

第三,课程思政的完整工作体制。高校在建立课程思政的完整体制之后,需要各个环节之间的良好衔接和高效地运行,才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首先,在进行建立课程思政的工作体制时,需要经历专门的领导机构来负责整体机构的运作与工作实施。还需要建立相关的培育机构,在学校筛选出表现较好的专业教师,来对其进行针对性辅导和专业性教学,塑造教师形象,形成裙带效应,将这一种培育机制进行发扬。此外还可以建设有关课程思政的分类研发机制。艺术专业的种类较多,除去最传统的音乐、美术等专业,还包含了一部分的跨专业艺术等等。因此,课程思政的教学应该要根据不同课程的专业特点来进行因材施教,从而确保该体系的顺畅运行,保证其科学性和连续性。其次,需要建立科研教室机构。艺术类专业的教师和课程思政类教师需要保持持续的沟通,艺术改革和课程思政的改革需要进行同时的进步,从而确保专业课和思政课的不断进步。充足的经费能够对课程思政的建设具有一定的保障,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资金申请和评估机制。监督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思政融合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监督需要接受学校督察组的监督,在学校由上到下的进行各个层次与部门之间的不断推进,从而促进学校课程思政的贯彻。科学的评估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评估机制当中加入课程思政的考核标准,能够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因此学生的评价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最后,需要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在制定相关激励机制的时候需要用制定一定的奖励措施,用实际的奖励手段来进行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发出教师的教学动力。

五、结论

课程思政是艺术院校教学工作的主体之一,已经逐渐经过了较多的改革和不断地发展,也获得了社会上。胶靴较为广泛的关注。在课程思政的发展过程当中,依旧存在一定的进步空间,教学内容上的设置、教学过程当中的具体管理行为与方法、教学成果的评价机制等等,都可以成为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艺术院校与课程思政元素的相结合,是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结合,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这对于其他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课程思政与艺术类专业进行融合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不可直接将别人的方法转移到自身,这会导致教学成果的失败。

此外,教师需要对自身的能力和专业水平进行一定的提升与进步,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将其改正,进行有益的探索,寻找有效的教学路径。课程思政的探索和不断改革,对于艺术类院校来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价值。(作者:戴攀,南昌师范学院)

关于 云通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